教育部發布重要通知,與職教相關!
作者:海南新東方 發布時間:2023-10-09 瀏覽量:170次
摘要: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繼續教育與學習型社會建設的重要指示,實施好教育部“學習型社會建設和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工程”,加快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特制定學習型社會建設重點任務。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繼續教育與學習型社會建設的重要指示,實施好教育部“學習型社會建設和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工程”,加快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特制定學習型社會建設重點任務。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樹立“大教育觀”,把建設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作為建設教育強國的戰略舉措,把教育數字化作為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的“倍增器”,聚焦關鍵單元和重點群體,點線面結合、近中遠統籌,推動各種教育類型、資源、要素多元結合,調動社會上一切可利用的學習資源,打通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各環節,完善政府統籌、教育牽頭、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全民終身學習推進機制,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構建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終身學習服務體系,為教育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二、重點任務
基于學習型社會建設愿景,堅持系統思維、問題導向、育人本質,圍繞學習型社會建設的重點領域和人群,統籌學歷繼續教育和非學歷教育,以服務學習者終身學習為中心的縱向推進與以城市為節點、城鄉一體的橫向推進相結合,按照“廣泛征集、培育為主、重在建設、成果推廣”的思路,加快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重點任務。
(一)加強新時代學習型城市建設
各地要以促進人的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將學習型城市建設深度融入城市發展,匯聚各級各類教育、文化、科技等學習資源,依托開放大學(含廣播電視大學)、職業院校、社區教育機構等,構建資源融通與共建共享的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平臺,促進優質資源整合與共享開放。推進各類教育融通發展,探索建立學分銀行制度,開展市民學習成果認證、積累和轉換研究試點。增強社區教育和老年教育資源供給,加強對在職職工、再就業人員、農民工和新型職業農民等各類群體的職業培訓和學習服務。高質量推進全民閱讀。創建泛在多元、智能化、體驗式的學習場景,營造開放共享的學習環境。推進學習型社區、學習型組織建設。
以全球學習型城市網絡成員城市為示范,以省會城市為引領,以地級市為重點,以城帶鄉、城鄉一體,逐步擴大覆蓋面。以市域為單位因地制宜編制學習型城市建設方案,推進有效模式和特色發展相結合,持續完善政府主導、社會各方廣泛參與的全民終身學習推進機制。2023年以加入全球學習型城市網絡的10個城市為示范,全面啟動;2024年以直轄市、省會及計劃單列市為引領,穩步擴面;2025年提質擴面,覆蓋東中部地區50%左右、西部地區30%地市級城市。后續持續深入推進。
(二)推進縣域社區學習中心建設
各地要堅持服務導向,創新方式方法,拓寬渠道途徑,依托當地開放大學(含廣播電視大學)、普通高校、職業院校、成人高校等,推動教育資源開放共享,建立健全城鄉一體的縣(市、區)社區教育學院、鄉鎮(街道)社區學校、村(社區)教學站(點)三級社區學習中心網絡。2023年全面推進縣域社區學習中心建設;2025年基本實現縣(市、區)社區學習中心全覆蓋。
推動教育資源開放共享,充分發揮縣域中等職業學校(職教中心)骨干引領作用,支持有條件的中等職業學校(職教中心)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試辦社區教育學院。2023年鼓勵有條件的全國社區教育實驗區和示范區、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縣中等職業學校(職教中心)試辦社區教育學院或開設相關課程。后續持續穩步推進。
開展社區教育品牌建設活動,培育一批品牌社區學習中心和社區教育品牌課程,各地要在縣(市、區)層面培育樣板社區教育學院,在鄉鎮(街道)層面培育示范社區學校,在村(社區)層面培育特色社區教學點。2023—2025年,教育部每年推介100個左右品牌社區學習中心典型案例和300門左右社區教育品牌課程,有效提升優質學習資源供給能力和辦學水平,為居民提供智能靈活、普惠共享、公平可及的終身學習支持服務。
(三)推進學歷繼續教育教學改革創新
各地各高校要全面落實《教育部關于推進新時代普通高等學校學歷繼續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教職成〔2022〕2號),結合地方和學校實際,聚焦繼續教育品牌特色專業(群)建設、繼續教育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精品課程建設、體現繼續教育特點的新形態教材建設、專業化服務型教學團隊建設、教育教學模式創新、優質資源共建共享、辦學全鏈條全過程管理、數字化學習支持服務等重點,推進學歷繼續教育教學改革創新。2023—2025年,教育部每年培育100個左右學歷繼續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案例,推動學歷繼續教育綜合改革走深走實。
(四)推進非學歷教育改革創新
各地各高校要認真貫徹《普通高等學校舉辦非學歷教育管理規定(試行)》,堅持質量為本,落實“自招自辦自管”原則,依托學科專業優勢和特色,舉辦服務學習者知識更新、技能提升的非學歷教育。重點圍繞立德樹人融入非學歷教育全過程、創新推進非學歷教育精準規范管理、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行業)發展、非學歷教育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轉換、線上線下混合式研修等方面,開展非學歷教育教學改革創新。2023—2025年,教育部每年培育100個左右非學歷教育改革創新工作案例,推動非學歷教育全面規范管理。
(五)探索三教統籌協同創新路徑
各地各高校要按照“集中資源、率先突破、帶動整體”的原則,結合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推進工程、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工程的實施,在地方和院校的不同層面,探索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的具體路徑,有效聯通和整合教育資源,協同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優勢互補的育人體系。高校應圍繞提高重點行業、急需緊缺領域人才自主培養能力,在學校主管部門指導下,圍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打通系統培養鏈條,探索師資、課程、教學、實習實訓條件共建共享,擴大學分銀行深度應用等,因地制宜編制工作方案。如地市級及以上行政區域內有3個以上高校創新探索案例,該地區可作為整體推進三教統籌協同創新工作案例進行培育。2023—2025年,教育部每年培育50個左右高校創新探索案例,探索三教統籌協同發展新路徑。
“國家老年大學建設項目”“廣泛開展全民終身學習活動”“繼續教育領域數字化大學建設”等重點任務另行部署。